尚天裕教授1917年12月25日生于山西省万荣县农村的一个普通家庭。祖父是清末秀才,年轻时坐堂,喜读医书,晚年在乡里诊脉看病。尚天裕教授从小跟随祖父读“四书”,祖父的仁心医术在其幼小心灵留下深刻印象。
    高中毕业后正赶上“七七”事变,抱病投考大学,开始考入当时流亡在西安的东北大学工学院,边学习边治病,但不久华北失守,平津大学南迁,尚天裕教授毅然弃工学医,考进西安大学医学院。1944年毕业于西北医学院(现西安医科大学),毕业后留校作外科助教。1947年随我国著名外科专家万福恩老师赴南京陆海空军总医院工作,任外科住院总医师。解放前夕,医院迁台,而尚天裕教授则辗转北上,到天津市立第一医院任外科主治医师。1951年,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在艰苦的环境和繁重的医疗任务中,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并获得模范工作者称号。回国后调往天津市人民医院,在方先之教授的指导下,从事骨科工作,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及天津骨科研究所所长。1975年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从天津调来北京,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创建骨伤科研究所,任所长;并兼任天津市骨科研究所所长。后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和天津市骨科研究所名誉所长。2002年7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在五十年代初期,他分管创伤工作,天天和骨折患者打交道,尽管有现代的外科技术,严格的无菌操作及骨折的解剖对位,但骨折的愈合并不理想,他为此而苦恼和彷徨过。1956年,他参加天津市第一期西学中班,开始接触中医治疗骨折的方法。1958年他响应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关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号召,开始用现代科学知识和现代技术研究中国传统医药学的规律,创造具有我国特色的骨折治疗方法。尚天裕教授到全国8个省市,向十多位中医正骨专家学习。这些老中医的独特疗法和神奇疗效使他大开眼界。他从实际中体会到,必须要走中西医结合的路,中西医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新,找到合理治疗骨折的方法。尚天裕教授自觉地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比较和分析了古今中外医学的联系和区别,各自的长处和缺点,揭示出在骨折治疗中存在着动与静、筋与骨、内与外、人与物四对矛盾。这也正是中医与西医各派之间长期争论的焦点。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及在反复总结资料的基础上,按照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原则:即动静结合(固定与运动相结合)、筋骨并重(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同时并进)、内外兼治(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兼顾)、医患配合(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相配合)。在处理这些矛盾时,不能强调一方而忽略了另一方,双方互相矛盾而斗争又彼此联系而依存。以动静结合为例,固定应从肢体能够活动的目的出发,而合理的活动又应不干扰骨折部的固定为限度,有效的固定是肢体能以活动的基础,而合理的活动又是加强固定的必要条件。形成了一套以内因为主导,小夹板固定为特点。手法整复和功能锻炼为主要内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新疗法。从而打破了治疗骨折的传统概念,使骨折治疗发生了质的飞跃,在学术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在全国各级医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几十万例的病历随访结果显示,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患者痛苦少,医疗费用低,1964年4月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鉴定会上认为是一项发明创造,授予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发明奖,建议全国推广应用。中西医结合骨折疗法被医学院校广泛采用,编为教材。《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这一专著在国内多次再版印刷发行,并被翻译成英、德、日文向国外发行。我国医学有五项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即显微外科、烧伤、针麻、急腹症、骨折。尚天裕教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就是其中一项。此项成果于1978年获国家科学大会奖,同年获卫生部医学科学技术大会奖。
  1975年,周恩来总理在病中指示卫生部举办“骨折与关节损伤”学习班,先后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举办了6期全国性的学习班和3期国际学习班,由尚天裕教授主要任教。197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怀下,创立了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尚天裕教授出任所长。这是我国第一所为临床学科设立的专门研究机构,为骨伤科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在尚天裕教授的领导下,对骨折愈合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治疗骨折的关键问题是要采取绝对固定(坚强固定)还是相对固定(弹性固定);骨折到底应该是直接愈合(一期愈合)还是间接愈合(二期愈合)这一当代最富挑战性的课题。通过基础医学、生物力学、电子学、机械工程学等基础和应用学科的研究,认为:(1)骨折是伤不是病,医生的任务就是创造条件,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2)肢体的生理功能是活动,治疗的方法不能违背它的生物学特性;(3)骨组织有再生、塑型的能力,治疗方法不应对其干扰和破坏;(4)整复、固定只是骨折愈合的条件,功能活动不仅是治疗的目的,更是治疗的重要措施;(5)骨折端的活动是绝对的,固定是相对的,对骨折愈合有利的动,要鼓励,不利的动,要加以限制;(6)医生只是为骨折愈合创造条件,任何措施都要通过病人才能起作用;(7)间接愈合(二期愈合)是骨折愈合的普遍规律,直接愈合(一期愈合)只是特定条件下的个别现象;(8)骨折的治疗方法有手术,非手术和有限手术,各有其适应症。医生应该做那些非做不可的手术,而不是做想做或能做的手术。
  在尚天裕教授的主持下,1980年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成为我国首批中西医结合骨伤学科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4年成为首批中西医结合骨伤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这一研究方向上共培养了医学博士14位,硕士47位。从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多方法对骨折治疗的临床和基础进行了深入研究,承担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课题。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4项。共发表骨伤科论文171篇。主编及参与著作34部。
  尚天裕教授从医58年,在他半个多世纪的医学生涯中之所以能做出巨大贡献,是因为他热爱中医骨伤科事业,特别是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事业发展的执着追求和对伤病员的深切同情。他是一位著名的骨科专家,他不仅医疗技术高超,而且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用新方法治疗每一种骨折都要耗费他及同道们的大量心血,都要经过千百次的实践。他以严格的治学作风,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治疗范围不断扩大,治疗效果不断提高,骨折愈合的理论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治疗新鲜骨折到治疗陈旧骨折,从治疗关节外骨折到治疗关节内骨折,从治疗四肢骨折到治疗躯干骨折,从治疗闭合性骨折到治疗开放性骨折都有了新的实践经验和理论。
  尚天裕教授为人廉洁正直,生活简朴,待人宽厚,正派公道。他对待病人,不分高级干部、外宾、专家、农民,“普同一等,皆为至亲之想”救死扶伤,一丝不苟。人们称他“老住院”“铁主任”。他兢兢业业,含辛茹苦,一心扑在工作上。曾7次获得天津市、北京市劳动模范。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1980年获卫生部优秀党员,1986年获中国中医研究院优秀教师,1988年荣获世界文化协会授予的“爱因斯坦科学奖状”,1999年获“中国接骨学最高成就奖”,2001年获“中西医结合贡献奖”。
  尚天裕教授身兼数职,工作繁忙,严冬酷暑,经常奔波于祖国各地。尚天裕教授曾先后在亚洲,美洲,欧洲,澳洲的许多国家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受到外国学者的高度评价。美国参议院前议长曼斯菲尔德先生曾赞扬:“中国人在缝断肢、接碎骨,治疗烧伤方面为人类作出了贡献”,世界著名神经外科权威派菲尔先生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是“骨折治疗史上的一次革命”。周恩来总理在1970年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会议上称赞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说“这是辩证法,说出了真理”。为了使中医骨伤科走向世界,1998年尚天裕教授倡导并开创了“世界中医骨伤科联合会”,被24个国家和地区的同行推举为联合会主席。并成功地举办了四届国际学术交流大会。
  尚天裕教授曾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骨伤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骨科杂志》和《中国骨伤》杂志主编。他是公认的骨科学术权威,但他从不以此自居,对晚辈关心爱护,谆谆善诱,苦心鞠育,是骨科界众所周知的伯乐,不拘一格识别人才,扶持后学,亲自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国内外骨伤科专业人才。在他的支持下,中国传统医学很多民间疗法、诊疗经验得以继承发扬,普及推广。
  尚天裕教授的一生是为我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事业发展不懈努力、艰苦奋斗的一生;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一生;承前启后,不记名利,甘为人梯的一生。尚天裕教授是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创始人和奠基者,著名骨伤科专家,杰出的中西医结合学者。既是我们学习的良师,也是我们做人的楷模。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甲16号  电话:010-84028853   邮箱:swlx2684@sina.com

更多>

尚天裕教授生平